English

虎年谈虎喻

1998-01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柯宝成 我有话说

虎年快要光临了,谈虎的话题逐渐多了起来。中国人对虎的感情可谓冠于全球,并感染了世人,其中尤以虎喻最为警策。

随便翻开中国典籍,关于虎的词儿、成语、典故不可胜数。称不可企及的威风曰“虎威”。形容稳健雄壮的步伐称“虎步”。描写人长得魁伟用“虎背”。说某人极有胆量则称为“虎胆”。就是谈到小孩长相不凡也笑说“虎头虎脑”。若比喻某位胆量过人呼之为“吃了老虎胆了”。对军中高人更是敬奉为“虎将”,对其后继许之曰“将门虎子”。一些以“大王”自诩者,即便没有什么本事也要在其金交椅上铺一张“虎皮”以壮其“势”。谈论军情的绝密之处唤作“虎帐”颇有“先声夺人”的气势。唐代诗人王建在《寄汴州令狐相公》诗中云:“三军江口拥双旌,虎帐长开自教兵。”这大抵是“虎帐”一词的语源。

在诗中谈及老虎的佳句不少,且多以虎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来作比,或歌之颂之,或警之咒之,褒贬悬殊,多得其妙。

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的内侄,也颇有名气的诗人韩在《安贫诘》中有这么两句:“谋身拙为安蛇足,报国危曾捋虎须!”他用“捋虎须”来比喻触犯了有权有势之人。这就是“捋虎须”这条成语的“典源”。唐代浪漫主义的顶峰诗仙李白用虎作比的诗很多。他在《梁甫吟》中写道:“大贤虎变愚不测,当年颇似寻常人。”此诗出来之后,人们常用“虎变”来比喻某些人的行动变化莫测。还是这位大诗人最早用“探虎穴”来比喻将军的勇猛善谋。他在一首名为《送羽林陶将军诗》中唱道:“万里横戈探虎穴,三杯拔剑舞龙泉。”仍是这位诗仙最先以诗来歌颂“虎将”。他在《赠张相镐之一》诗中吟曰:“虎将如雷霆,总戎向东巡。”诗中“虎将”有如雷霆之威,着实令人肃然起敬。

正因为“虎虎有生气”,人们往往“谈虎色变”,敬畏之极。所以总有那么一些小人学会并惯于“拉着大旗作虎皮,包裹自己,吓唬别人”。但对于人间的“虎们”,毛泽东同志是看得最透彻的。他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比喻为既是“真老虎”、“铁老虎”,又是“纸老虎”、“豆腐老虎”。毛泽东用辩证唯物主义对其精采的比喻,可谓“虎喻”中“珍品”。这些比喻表面上看似乎“自相矛盾”,但从本质上论,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它们本身具有的最根本的两重性。誉之为虎喻之最,毫无溢美之嫌。

虎在中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。“画虎画皮难画骨”之类的“贤文”,“骑虎难下”之类的古成语和“骑虎不下”的新成语的草创,“心之忧危,若陷虎尾,涉于春冰。”(《尚书·君牙》)的危机感,会因人因时因事而生。我欣赏的是“虎视眈眈镇狐鼠”,我欣赏的是“虎步关右,所向无前”,我欣赏的是“牛奋四蹄人争大干,虎添双翼国奔小康”!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